首页 / 衡阳文化


衡阳文化

衡阳湘剧

      衡阳湘剧是湖南地方戏大戏剧种之一,流行于湘南东部的衡阳、郴州及株洲的部分市县。它起源于明嘉靖年间,明天启七年(1579)桂王就藩衡州,带来昆腔戏班,是为衡阳湘剧有昆腔之始,早期在民间被称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戏班子,清末明初,也被称为“衡阳汉班”,建国后定名为衡阳湘剧。。衡阳湘剧具有昆、高、弹三种主要声腔和一些杂腔、小调,是一个保留昆腔剧目较多的剧种,现保留有昆腔曲牌100多支;高腔曲牌100多支;杂曲小调50多支;弹腔则保留有南路弋板、垛板、慢板、散板、北路慢板、快板、二流、慢二流、垛子、散板等腔板式。衡阳湘剧的表演风格按声腔分为三种不同路子:昆腔戏,动作细腻、舞蹈性强;高腔戏,动作古朴,讲究唱与念;弹腔戏,动作规范、唱、念富于板式变化。衡阳湘剧的传统剧目约有600个,其中最为著名和久演不衰的整本戏是高、昆腔间唱的《青梅会》、《红梅阁》、《绿袍相》、《白兔记》、《黄金印》,俗称青、红、绿、白、黄五大传奇。

      2006年,衡阳湘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祁剧

      祁剧,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年的地方剧种,旧称祁阳戏、祁阳班子,是湖南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、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。

      祁剧兼有高腔、昆腔、弹腔3种声腔,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、宝河两大流派,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官话。演唱时永河派由鼓师帮腔,宝河派用唢呐帮腔,声调高扬、激越。祁剧剧目繁多,曲牌丰富,是弹腔为主的多声腔的湖南大戏种。

      祁剧起源于祁阳,但是风云流转的几百年间,祁剧却传遍了半个中国。清朝康熙、乾隆年间,祁剧不仅在本省红火,而且纷纷向邻近地区和省份蔓延流传,遍及桂、粤、赣、闽、滇、黔诸省,达到了鼎盛时期。

      清朝同治年间,左宗棠带兵打仗,曾经带着祁阳班子跟随军队,把祁剧带领着一路唱到了新疆。民间有“祁阳子弟遍天下”之言,祁剧盛极一时。郭沫若看过祁剧演出后曾经说过:“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”。

      解放后,祁剧多次进京向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等领导人演出,毛泽东还亲自为祁剧《昭君出塞》改过唱词。祁剧先后创造出了《封神榜》、《孟丽君》等传统戏,《孔繁森》、《郑培民》等现代戏。现代祁剧《走廊宽,走廊窄》曾获省田汉戏剧一等奖;《孟丽君》历时20多年,演出5000多场。2006年和2008年,祁剧分别列入第一批省级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衡山影子戏

      衡山影子戏是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的地方传统戏剧艺术。大约起源于清顺治初,衡山福田铺乡农民彭凤举,从外地学艺归来,成立影子戏民间组织“老龙会”,从此开创了衡山影子戏的先河。衡山影子戏流传甚广,遍布衡山县及周边地区,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。二人包打包唱的演出形式,充分体现了影子戏艺人的高超才艺。特别是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四平腔,更是圆润甜美,独具特色。广泛吸收了戏曲音乐、佛教、道教音乐和民间小调的营养成份,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。  

      2006年,衡山影子戏已被评定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。

衡州花鼓戏

      衡州花鼓戏,湖南地方小戏剧种。湘南地区的衡阳花鼓戏、永兴花鼓戏、安仁花鼓戏、资兴花鼓戏,均属衡州花鼓戏。衡州花鼓戏有呐子牌子、川子调、小调三种主要声腔及少数杂腔,音调高亢、热烈,表演载歌载舞、轻松活泼;剧本大多来自农民日常生活,杂用土语乡音,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山野风味。《打鞭进城》、《打铁》、《五更劝夫》、《下南京》、《恭伢子缝衣》、《百忍堂》、《重相遇》、《喜盈门》、《乡里大亨》、《药都传奇》等为其代表性剧目。

      2008年,衡州花鼓戏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衡南七巧龙舞

      衡南七巧龙舞原名狗婆蛇龙,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,源自湖南省衡阳市。流行于衡南七巧龙舞原名狗婆蛇龙,流行于湖南郴州的桂阳、嘉禾一带。七巧龙龙体精致灵巧,每条龙由七节组成,身长四丈一尺,身围一尺五寸。衡南七巧龙的套路以缠、绕为主要特点,其动作、套路、组合灵巧多变。基本花样有“大四门”、“小四门”、“盘花”、“跃水”、“四龙戏珠”、“五星花”、“滚腰”、“黄龙花”、“双龙下海”等多种。在表演过程中,凡是转圈时,都是往左转。花样一般由单花到双花轮回,每条龙逐一向观众表演一次。每个动作都用“龙腾云”动作收尾。其伴奏音乐为安仁八板等民间乐曲。伴奏乐器是唢呐和打击乐。

      2008年,衡南七巧龙舞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衡南县人民政府为保护主体。

祁东渔鼓

      祁东渔鼓是湖南衡阳的传统民间曲艺。采用长二尺四寸,圆周九寸大的无节竹筒,蒙上猪皮膜做成的“渔鼓筒”为主要演奏乐器,配合说唱的一种表演形式。衡阳渔鼓不仅地方特色鲜明,而且唱词结构严谨,文字通俗,语言活泼,人物形象生动。同时加入月琴、云板伴奏,音乐唱腔纯朴、优美,与地方语言音调紧密结合,行腔圆润,素为衡阳民间群众所喜闻乐见。

      2008年,祁东渔鼓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